視頻加載中... 讓疫情防控剩余物資有個好去處 ■ 劉永良 最近,永定區坎市鎮政府向坎市醫院捐送口罩、隔離衣、醫用帽、含氯消毒片等防疫物資22000余件。據了解,這些物資是坎市鎮通過上級下發、自身購買、接受愛心人士捐送等方式所擁有的。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優化調整后,坎市鎮將上述防疫物資捐送給坎市醫院,讓防疫物資得到更好的利用。我認為,這是一個好辦法。既讓資源得到合理利用,又讓愛心傳遞。 由此,我想到,新冠疫情期間,全國上下同心同力,匯聚全社會力量,源源不斷地制造和生產數量龐大的防疫抗疫物資以應對新冠病毒。然而,新冠病毒感染回歸“乙類乙管”后,防疫物資需求量快速下降。比如,全國取消了社會面核酸檢測,大量未使用過的核酸拭子、采樣管、手套、防護服、口罩等分散在各個區域,核酸檢測亭也被大量閑置。這些檢測亭有的是政府采購,有的是企業投資,還有的是檢測方自建。閑置的檢測亭不僅浪費了資源,有的還占用了公共活動場所,引發消防安全、交通安全等問題。同時,還有大量的口罩、防疫服等防疫物資和體溫檢測儀、體溫計等大量的電子設備,還有使用過和未使用過的方艙醫院。此外,一些地方購買的多余藥品也成了擺設,靜靜地躺著,直到過期。 為了給國家政府減輕負擔,也為了回收利用節約成本,希望有關部門重視起來,讓疫情防控剩余物資有個好去處。行政事業單位應回收可重復使用的疫情防控資產,由財政部門和主管部門按權限統籌調劑使用、公開拍賣或捐贈;報廢、報損的疫情防控資產,按照行政事業單位資產處置審批權限審批或備案。已建立“公物倉”等國有資產集中處置管理平臺的地方,鼓勵對行政事業單位閑置的疫情防控資產進行集中統一處置。 例如,對閑置的核酸檢測亭要根據產權歸屬分類對待,在與產權方溝通交流的基礎上協商解決。同時,可以根據閑置的核酸檢測亭所處位置因地制宜地處理。對于容易誘發安全問題的檢測亭,要及時聯系產權方拆除;在不危及安全的情況下,在人流量大的地方,可以改造成簡易移動公廁、戶外工作人員愛心驛站、書報亭等;對于人流量小、沒有循環利用價值的地方,核酸檢測亭也要及時拆除回收,避免資源浪費和占用公共空間。 如何對待疫情防控剩余物資,對各級各部門來說是一個考驗。能否因地制宜,創新舉措,盤活閑置資源,是檢驗城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“試金石”,希望能夠切實管理和處置加好疫情防控剩余物資。 |